基本信息
- 作者: 何强 谭虎 何龙
- 丛书名: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70967
- 上架时间:2017-7-21
- 出版日期:2017 年7月
- 开本:16开
- 页码:16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综合

【插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谭虎,花名净能,阿里云高级架构师,一直致力于企业客户应用上云的工作,对云计算、大数据有独到的认识,在上云架构设计、企业应用系统上云实施交付、数据库优化、系统全链路压测与诊断、大促护航保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的几年中,主导了云上贵州政务、海关大数据、资生堂、飞利浦等重大项目的客户IT系统上云工作。
目录
序二
前言
第1章 云计算与云服务 1
1.1 云计算的起源 1
1.2 云计算的概念 2
1.3 云服务的发展现状 3
1.3.1 SaaS 4
1.3.2 PaaS 5
1.3.3 IaaS 6
1.4 云计算的未来 6
第2章 企业迁云概述 9
2.1 企业迁云后IT管理的改变 11
2.2 企业迁云需要注意的问题 12
2.3 阿里云服务简介 14
2.4 云端实践 16
2.4.1 12306网站 16
2.4.2 淘宝双十一活动 16
2.4.3 视频点播/直播类网站 17
第3章 云上通用架构设计与改造 21
前言
阿里云作为国内云计算行业的领先企业,同样在这场大变革中与众多同行一起探索云计算的未来之路。2009年,阿里云在北京写下第一行代码,标志着阿里云诞生。阿里云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以“普惠科技”为使命,希望能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带来安全可靠、快速高效、价格合理的技术;同时,能让中国企业站在未来新科技领域的世界之巅,而不是继续扮演追赶者。在这个理想和使命的驱动下,阿里云上下一心,开启了这艘战舰。到2014年,阿里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开始,从此一路勇猛前行,连续多个季度保持100%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客户数量的高速增长也给阿里云技术服务团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帮助客户高质、高效地把既有应用系统、数据、数据库迁移到阿里云上;如何实现更好的架构与性能,提升客户原有IT架构的灵活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性价比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了更好地为数量与体量都快速增长的客户提供好的服务,阿里云技术服务团队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摸索。我们也希望能在市面上找到一些书籍,从中获得帮助。我们发现,随着云计算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书籍对云计算是什么、云计算的实现原理、云计算该怎么用都进行了非常好的描述,而且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把自己的核心应用与数据迁移到云上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但是市面上一直缺少指导客户或者云计算服务从业人员更好地规划与实施应用、数据、数据库、大数据迁移上云的工程类书籍。因此我们希望把自己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出来,给那些和我们一样有过困惑和迷茫的人一些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所以,本书的宗旨为:希望通过阿里云技术服务团队的多年实战经验,结合阿里云自身云计算的技术特点,提供一本指导企业迁云的工程书,希望能给企业客户和云计算服务从业人员一些启发和帮助,避免他们走弯路。
本书希望从几个核心维度展示我们在企业迁云方面的理解和经验。
点:简述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线:分别从应用迁移、数据库迁移、存储数据迁移、大数据迁移、应用优化等多个方面形成一条线,依次介绍各类迁移的方法论、工具、迁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面:有了点和线,我们需要把这些内容组成一个面,这就是云上的架构规划与设计。
体:如果只是单独介绍技术,很难让读者快速抓住和理解企业迁云的实战精髓,因此我们结合了众多实际案例进行逐步解析,形成一个整体,期望读者可以快速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场景与书中案例中的场景,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企业迁云的部署与实施过程。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结合实战经验,但是也考虑到一些初步接触云计算的读者的需求,所以期望尽可能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兼顾,力求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读者都可以容易地理解企业迁云是什么以及如何实战操作。对于初步接触云计算的读者,可以通过第1章对云计算及围绕云计算的相关服务有一个快速了解;对于企业IT部门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第2章了解到企业为什么要迁云、企业该如何迁云、迁云后该注意什么、其他企业如何上云等内容;对于企业IT部门负责云计算设计与实施的技术人员以及上云咨询与实施人员,可以通过第3章到第8章的内容了解云上通用架构设计与改造、应用迁云、数据库服务迁云、文件存储服务迁云、云上应用优化、云上大数据的知识,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实战经验与理论指导;最后一章是企业迁云的综合案例,这是我们精心准备给所有读者的,大家可以通过完整的案例,了解其他企业是如何完成上云的。
本书由阿里云服务技术中台团队编写,在此衷心感谢团队所有参与本书编写的同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崔迪(花名“饮冰”)、戴少青(花名“戴少”)、何龙(花名“周翰”)、何强(花名“回雁”)、彭义评(花名“马柯”)、谭虎(花名“净能”)、曾迟(花名“沙陌”)),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晚上和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参与本书各个章节的编写。衷心地感谢这些同事的家人,谢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你们在背后默默地牺牲与奉献,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
同时,要特别感谢阿里云大数据团队对我们提供的无私援助,吴伟(花名“无戈”)、张云远(花名“云远”)、罗海伟(花名“一斅”)和刘红涛(花名“弘锐”)等同学用自己的技术沉淀和项目经验为第8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直接参与到编写工作中,保证了本书的完整与权威性。
此外,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花名“孙权”)、高层主管马劲(花名“竹蜓”)、刘澍泉(花名“炳烛”)、易立(花名“微垣”)和曾震宇(花名“舟牧”)都曾对本书的编写进行亲切指导,并为本书的交付出版进行严格把关。
由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书中难免有不足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文中提供的阿里云官网链接如有失效,请自行根据关键字到官网重新搜索。对于本书,各位读者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通过如下途径联系我们:
1)在阿里云云栖社区论坛(论坛名称:阿里云服务)进行留言和互动,督促我们改进,地址:https://yq.aliyun.com/teams/56?spm=5176.100240.searchteam.8.VucTsu。二维码如下:
2)通过电子邮件将问题反馈给我们:ApsaraService8-ASC@list.alibaba-inc.com。
金建明
阿里云技术服务中台团队
2017年元月于杭州
序言
在这些新技术当中,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将全面支撑各类新技术、新应用。我认为:云计算,特别是公共云,将成为这场科技革命的承载平台,全面支撑各类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
作为一种普惠的公共计算资源与服务,云计算与传统IT计算资源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硬件的集约化;二是人才的集约化;三是安全的集约化;四是服务的普惠化。
公共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云计算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云计算2.0时代”,云计算对行业演进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
云计算是“数据在线”的主要承载。“在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本能,它让互联网变成了最具渗透力的基础设施,数据变成了最具共享性的生产资料,计算变成了随时随地的公共服务。云计算不仅承载数据本身,同时也承载数据应用所需的计算资源。
云计算是“智能”与“智慧”的重要支撑。智慧有两大支撑,即网络与大数据。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在内的各种网络,负责搜集和共享数据;大数据作为“原材料”,是各类智慧应用的基础。云计算是支撑网络和大数据的平台,所以,几乎所有智慧应用都离不开云计算。
云计算是企业享受平等IT应用与创新环境的有力保障。当前,企业创新,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面临IT技术和IT成本方面的壁垒。云计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壁垒,IT成为唾手可得的基础性资源,企业无须把重点放在IT支撑与实现上,可以更加聚焦于擅长的领域进行创新,这对提升全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发挥基础设施平台的支撑作用外,2.0时代的云计算,特别是公共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将从量变到质变。我认为,公共云将全面重塑整个ICT生态,向下定义数据中心、IT设备,甚至是CPU等核心器件,向上定义软件与应用,横向承载数据与安全,纵向支撑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
对我国来说,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战略意义重大。我认为,云计算已不仅仅是“IT基础设施”,它将像电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交通网络一样,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全面服务国家多项重大战略的实施与落地。
云计算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发展云计算产业,有利于我国实现IT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
云计算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建设中,国家及各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这背后,云计算平台功不可没。
云计算将全面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将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全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同时,云计算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土壤,在“双创”领域,云计算已真正成为基础设施。
在DT时代,我认为计算及计算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掌握计算能力,才具备全面支撑创新的基础,才有能力挖掘数据的价值,才能在重塑ICT生态过程中掌握主导权。
接下来的几年,云计算将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目前,我国的云计算产业具备和发达国家抗衡的能力,而我们对数据的认知、驾驭能力及对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人力也是与发达国家等同的。因此,我们正处在一个“黄金窗口期”。
我一直认为,支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是人才,未来世界各国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领域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会转变为人才之争。因此,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将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由于是新兴产业,我国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人才相对短缺。作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企业,阿里云希望能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努力,将我们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实践经验贡献到高校的教育中,为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支持。
与传统IT基础技术理论相比,云计算和大数据更偏向应用,而这方面恰恰是阿里云的优势。因此,我们与高校合作,优势互补,将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阿里云的产业实践融合起来,让大家从实战的角度认识、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教材,把阿里云一些经过检验的经验与成果分享给全社会,让众多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技术开发者及所有对云计算、大数据感兴趣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与我们一起推动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胡晓明
阿里云总裁